法学院(新)
首页
通知公告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24-12-20 点击数: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方向

法学院现有法学和知识产权2个本科专业。法学专业立足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龙江西部培养德法兼备,具有铁人精神特质,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能够适应基层立法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法律实践工作需要的应用型法治人才。

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的是应用技术型人才,主要服务于地级市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的主要是企业、政府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其次是知识产权法官、知识产权检察官、知识产权律师、专利代理专业人员、专利分析专业人员、商标代理专业人员、商标审查审理专业人员、商标管理专业人员及版权专业人员。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开设2个本科专业,当年全部招生。法学专业现为校级一流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表1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

专业数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科门类

专业设置年份

1

法学

030101K

法学

2004

2

知识产权

030102K

法学

2017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及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学院在校本科生人数550 人,其中法学专业现有在校生 334人,知识产权专业现有在校生135人,专升本学生81人。

面向全国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2024年录取情况如下:法学专业学生数119人,一志愿录取率100%,报到率98.3%;知识产权专业35人,录取率100%,报到率97.2%

表2 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源情况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人)

报到数(人)

报到率

录取率

法学

81

80

98.8%

100%

法学(专升本)

40

39

97.5%

100%

知识产权

36

35

97.2%

100%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23人,专任教师共17人(法学专业11人,知识产权专业6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7名、高层次柔性人才3名、讲师4名,助教4人,高级职称在专任教师中占比53%,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5名,36—45岁的教师8名,46—60岁教师4名,教师职称与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专任教师分别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名校,学缘结构合理,教师中博士及博士在读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硕士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2023-2024学年共有1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学院现有10人符合“双师型”要求,占比59%。教授承担本科生授课率达到100%。

表3法学院师资队伍情况

职称

教授

副教授

高层次柔性人才

讲师

助教

人数(人)

2

7

3

4

4

年龄结构

35周岁以下

36-45岁

45-60岁

人数(人)

5

8

4

2023-2024学年,学院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在学校的制度引导下,执行《大庆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暂行办法》,续聘1名柔性人才,在不改变校外高层次人才的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吸引校外高层次人才,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候鸟服务、项目合作、退休返聘及其他适宜方式,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24年引进硕士教师二名,目前二名博士研究生已完成面试工作。

(二)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法学院教学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图书采购、实训室建设、学科竞赛、实践教学等方面。现有三个专业实训室,包括一间模拟法庭和二间案例研讨室,同时,学院设有二间教研室,一间图书资料室;其中学院专业的图书资料室,建筑面积62.25平方米,目前已经与学校图书馆联网,配有专门的图书资料管理员。专业图书资料文献充足,2023-2024学年采购图书资料306册。法学院资料室向本科生开放,周开放时数40学时。

表4 法学院图书资料室服务数据

图书资料室服务项目

阅览室座位数

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当年文献购置费(万元)

当年图书流通量(本次)

法学院资料数

8

306册

图书:3.05

期刊:1.2

267

模拟法庭建设在大庆师范学院主楼四楼阶梯教室,占地面积227平方米,可以容纳 170 人,自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已启动模拟法庭改造升级工程,未来,法学院将与大庆市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以及仲裁机构达成合作协议,以法学院实践教学中心为载体,合作开发庭审同步实时转播以及巡回法庭高校同阶审判活动。

法律诊所实验室建设在大庆师范学院主楼一楼128和130室,由一大一小两间教室改建而成。法律诊所实验室按照律师事务所的常规布局设置,大教室作为学生主要工作空间,小教室作为隐私性案件会客室。法律诊所实验室配备有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电脑、打印机、投影仪和投影屏幕、外线电话,以及符合律所办公需要的办公设施。法律诊所实验室被大庆市法学会和大庆市法律援助中心命名为大庆市师范学院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

案例研讨室建设在大庆师范学院主楼331 室,案例讨论室配备小鱼易联视频会议系统、投影仪和投影屏幕,以及适合讨论需要的办公环境。法学专业在第六、七、八三个学期开设《案例教学》系列课程,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安排学生在案例研讨室开展辩论方式为主的教学。同时,小鱼易联视频会议系统与大庆市检察系统同步联网,通过该系统,师生可以远程旁听案件审判,学生已通过该系统旁听多起典型的刑事案件。

学院通过图书馆采购了北大法宝、知网检索等信息资源,基本可以满足专业建设需求。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法学专业

法学专业作为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足学校发展总目标,确定了基层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即为基层法治一线培养卓越法治人才,让毕业生在市县区及以下区域展现出优秀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2023-2024学年,法学专业以培养学生适应基层一线实践需要的能力为中心,系统设置了法律思维能力、工具能力、拓展性能力课程体系;构建了校法检律和校企所局合作培养模式,形成了“平台+”实践育人体系;创新性设计“职业伦理理论学习+导诉见习”的一体化课程运行模式,把思想政治育人贯穿卓越基层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

经过多年的探索,法学专业在基层法治人才方面逐渐形成了清晰的培养路径,开展了“新时代基层法治人才‘二全四多’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具体而言为:应对时代,全方位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壁垒,多平台优化团队育人体系;课堂为上,多要素完善课程建设体系;教研引领,多维度提升教改驱动体系;鼓励参赛,多渠道助力竞赛参与体系;立德树人,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体系。

2023-2024学年,法学专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培养创新人才,根据法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成功申报了校级特色学院——大庆律师学院。

2.知识产权专业

法学院2017年获批知识产权专业,经过7年建设,基本形成培养石油石化类知识产权人才的特色,形成了“双向三方四维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探索出基层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创新了新文科人才培养的路径。

知识产权专业现已建设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向经济管理及其他工科学院推广,进一步实现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和能力的培养;同时,知识产权专业深耕“新文科”融合式教育理念,探索微专业内涵,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专业特有的综合优势,创新式探索交叉学科的融合路径,从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等方面大胆改革,与经济管理学院及文学院合作申报了知识产权管理微专业项目,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微专业课程群,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提供优质的智库支持。

(二)课程建设

2023-2024学年,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民法总论》《法庭教学》课程被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商标法》《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三门课程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刑法分论》《民事诉讼法》课程通过课程专项结项;《刑法学》《知识产权文献检索》课程分别通过线上课程建设和应用型课程建设汇报;《刑法学》《法庭教学》《法理学》《知识产权信息检索》课程通过校级课程建设与成效评价考核。

(三)教学改革研究

本学年,法学院获批校级教改项目一项,获批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二项,分别为《团队育人、竞赛支撑与课程驱动:新时代基层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及《双向三方四维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主题为《新时代基层法治人才“两全四多”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四)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1.巩固政企校法治人才职业认知培养机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与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检察院签署“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基地共建协议”。本次与让胡路区人民检察院深度合作,有助于建立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双方将通过“两院”共建法学教育课堂,共筑法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方式,全面促进法学研究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

同时,大庆师范学院与大庆市人民检察院共建检察理论研究与实践基地。检校共育法治人才有利于始终保持检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快成果转化,大力提升法学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利于双方协同推动法学教育和检察实务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共同打造更有时代辨识度和行业影响力的检校合作共建“大庆样本”。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我校与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举行合作共建签约协议。双方共同为黑龙江省石油石化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研究院、大庆师范学院知识产权实践教学基地、黑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大庆师范学院志愿者服务队揭牌。未来,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将更好地服务知识产权强国强省建设和大庆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2.丰富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认同感。学院利用《诊所教学》《专业见习》及《职业生涯规划》《法律职业伦理》等课程的实践资源,分别与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法院、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大庆市萨尔图区人民法院、黑龙江多维时空自由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共组织8次庭审实务观摩活动,覆盖全体在校生,同时要求大庆市各界司法实务专家,组织基础卓越法治人才系列讲座4场。

3.实践教学探索新模式。第一,从诊所教育课程模式设置上,创新探索理论与实践、政府与学校、法律职业与创新创业多维融合的教学模式,并运行于教学中。第二,增建校外法律诊所服务驿站,充实学生实习实训内容。围绕诊所教育的实践需求,实践中心先后与让胡路区龙岗司法所、让胡路区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展校外法律诊所服务驿站合作模式,可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公证等实习实训项目,供学生实操训练。第三,与我市多家法律机关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普法宣传。2024年10月由庆师法律诊所与让胡路区司法局、乘新一社区联合举办的“金秋敬老月,浓浓敬老情”敬老普法活动成功举办,并获得大庆日报的报道。11月与龙岗司法、龙岗世纪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同举办“防范电信诈骗,共筑安全防线”法治宣传活动。12月与让胡路区委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司法局、工会、妇联、政协、法学会协调联动,在万达广场举办了一场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宪法宣传活动。第四,本学期法律诊所成员累计参加校外实践实训30余次。

(五)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

在“马工程”重点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法学院要求教师加强意识形态敏感性,提高自我排查力度,准确理解运用教材,并将教师的教学情况作为年终教学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

2023-2024学年,法学院共开设46门专业课程,其中,26门课程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教学大纲及教案的编写、修改严格按照马工程教材要求进行;其他课程因尚未出版“马工程”重点教材而未采用,法学院将进一步加强教材工作的催促和检查,提高政治站位,保证教学质量。

(六)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本学年毕业论文工作稳步推进,规范管理。2020级共153名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撰写工作,149名同学完成撰写任务,学院17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教师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8人。

管理措施:一是实行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扩大了结合生产实际、应用型题目。二是严把选题审查、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开题报告、指导评阅、答辩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三是实现毕业论文维普系统一站式管理,保证了毕业论文管理质量。

表5 法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论文信息表

专业

法学

知识产权

论文数量

114

38

选题来源

理论研究型

实践应用型

人数(人)

9

144

论文成绩

50-60分

60-70分

70-80分

80-90分

90-100分

人数(人)

4

13

100

36

0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法学专业

法学专业一贯致力于基层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总结出适应基层需要的卓越的法律人才应具备的三大应用能力,即法治人才的核心能力——法律思维能力,为核心能力提供支持的工具性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特定工作环境需要的拓展性能力。

最终法学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龙江,辐射全国,注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铁人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基层立法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工作的应用型法治人才。

2.知识产权专业

法学院深入解读全国教育大会“四新建设”方案,领会指示精神,确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为: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法治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要为导向,培养具有铁人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具有扎实的知识产权理论知识,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知识产权实务问题的专业能力,能在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政府机关和社会服务机构从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及服务等实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特色优势

经过多年创新与实践,法学院构建完成了面向新时代的基层法治人才“两全四多”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以全方位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全平台优化团队育人体系、全要素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全链条提升教改驱动体系、全渠道助力竞赛参与体系、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体系为主要内容,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法律、政治过硬、扎根地方的高素质基层法治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具有铁人精神特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法学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基层政府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法治实践工作。

新时代基层法治人才“两全四多”培养模式育人成效显著,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效应。“两全四多”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基层法治人才的有益探索,得到了省内外教育界同行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认可。该模式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培养造就更多通晓法律知识、善于处理基层法治实践工作的高素质基层法治人才。

(三)问题与困难

1.两类人才培养具体标准尚不明确。尽管我国对于法学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均有国家质量标准,但是,该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法学和知识产权人才,只能对法学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性,对于各类特色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培养需要制定出更为细致,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目前这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均已经比较明确,但是,选修课程体系的构成,以及每门课程应当达到的具体目标都尚未定。

2.一流课程建设缺口较大。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一流课程建设成效不足,两个专业的校级一流课程四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优质课程数量少说明课程建设水平不高。

3.实践教学队伍存在缺口。法学和知识产权两个专业均是实践性强的专业,有大量的实践课程,目前由专任教师兼任,专任教师主要从事理论课程教学,难以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实践类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导致实践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五、质量保障建设工作

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质量决策系统、目标系统、标准系统、保障系统、评估系统、调控系统、监测系统、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8个子系统组成。校级教学质量保障机构由包括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评价中心、教务处、人事处、教学督导委员会、各教学单位、学生信息员等组成。

为充分落实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管理办法》,切实提高学院课程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良性循环机制,法学院成立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倒排工期,有效保障了持续性改进工作的指导原则,明确了工作思路。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法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就各专业的日常教学与未来发展作出政策性的决定,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法学院办公室负责日常教学的安排与协调;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全院教师的听课与评课;学术委员会负责全院教师的科研与教改的评估与指导工作以及学生毕业论文的检查;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评审、鉴定和推荐全院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各类教学奖励等;法学及知识产权教研室各自负责法学及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执行、课程大纲的制定与修改以及教材的选订工作;学生信息员收集学生信息,实时、全面地反馈课程教学情况。具体通过以下三项措施落实人才培养工作:

1.质量评估。法学院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发展方向定位,符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符合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课程开设的要求,也与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法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都是建立在广泛调研,以及由学科专家和行业专家论证基础上完成。培养目标达成度学院没有展开测量,毕业要求达成度学院没有展开测量。课程目标达成度自2022年起每门考试课程均开展达成度评价。通过课程达成度评价,对部分未能实现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课程组织院内专家帮助任课教师分析,提出整改建议,经过1年2两个学期的整改,截止到2023-2024学年结束,所有开设的考试课程均已经实现课程目标。

2.持续改进。法学院有法学和知识产权两个持续改进小组。两个小组按照学校要求在每个学期向任课教师发送教学项目持续改进项目表,要求任课教师针对自己所任教的课程提出改进项目,改进的项目包括课程教学方法、内容、结构等方面内容。教师提出的改进项目需要在下轮任课中进行改进。

3.跟踪评价。法学院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制度,对已经毕业学生保持必要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法学院定期采取抽样方式与用人单位联系,获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评价,并征询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学院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会根据反馈意见做出方案修订。

(二)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

1.紧抓“教学大纲一条主线”,改进质效明显

抓住了教学大纲,才能促使教师明晰教学目标、科学研究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关切学生的学习痛点,进而在教学反思过程中精而准得找出课程教学质量的问题点,明确课程教学改进的方向。学院将专业课程分为三类(省级一流课、校级一流课、资助后备课程),分类对教学大纲开展了抽检,通过督查——导学——整改,切实提升了教学大纲质量。

2.坚持“四个渠道”帮助项目改进责任主体发现真问题

学院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中加强沟通与管理,有效建立畅通的“督导——同行——学生”单向监督反馈的机制。由学生、督导、同行反馈的教学信息切中要害,直指问题,帮助教师真正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3.“三个表单”持续发挥反馈功效

《法学院同行听课评价表》、《督导靶向问题反馈清单》及《学生访谈反馈单》能够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位主讲教师的授课问题,学院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本人,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对比并迅速整改。

4.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一课一档”的档案管理制度实现“跟踪检验”

以特定教师为主体,以纵向时间轴为参考系,评价内容能够有效反映本学年教师的进步程度,同时与教师自我诊断任务完成率相比较,契合度较高,一定程度增强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考评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同时有助于纵向排查同类课程出现重复性问题的现象。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满意度建设工作,通过毕业生问卷调查、在校生座谈等方式开展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工作。本学年,在校生共380人(法学305人,知识产权75人)参加了《大庆师范学院2024年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均大于97.33%(如图1、图2),对教师敬业精神的满意度均高于98.04%(如图3)。

图1:法学专业在校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

图2:知识产权专业在校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

图3:在校生对教师敬业精神的满意度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4届共有学生153人,143名毕业生顺利毕业,143名学生获得了本科毕业证、法学学位证。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均为93.46%。

(三)就业情况

截至2024年8月31日,2024届毕业生就业124人,其中升学2人、协议就业111人(包括24人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就业6人,自由职业5人;总体就业率为81.58%,其中法学专业就业率为83.48%,知识产权专业就业率为75.68%。

表6 法学院202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学院名称

毕业生情况

已就业情况

就业率

灵活就业率(自由、个体)

自由职业率

专业名称

毕业生数

升学

协议就业

自主创业

政策性就业

应征义务兵

自由职业

研究生

第二学士学位

境外留学

非个体工商户

个体工商户

创立公司

个体工商户创业

西部计划

地方特岗教师

三支一扶

地方选调生

其他地方基层项目

法学院

法学

115

2

89

1

3

1

83.48%

0.87%

0.00%

知识产权

37

20

1

2

5

75.68%

16.22%

13.51%

合计

152

1

0

0

109

2

0

0

5

0

0

1

0

0

5

81.58%

4.61%

3.29%

七、特色发展

(一)建设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

1.法律思维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法律思维能力主要通过系统开设适应培养目标需要的核心课程实现,充分开设民法系列课程、刑法系列课程、行政法、经济法、商法、诉讼法系列课程,并在以上课程开设的下一学期开设相应内容的《案例教学》系列课程;开设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学;将国际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合并成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国际法学类知识。

2.工具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法学专业所需要的工具性能力包括文书制作能力、法律信息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设置法律文书课程、法律检索课程、模拟法庭课程、法律诊所、学年论文、相应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辅之以作为第二课堂的系列学科竞赛,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专业能力训练。

3.拓展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拓展能力与特色方向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和终身学习需要开设特色化课程。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法学+”建设,在基层法治实践一线方向开设了专业应用能力提升课程系列、基层法律实务、立法学;在石油石化知识产权保护方向开设了石油工业概论、石油化工概论、知识产权实务课程。

(二)建设德法兼修的基层卓越法治人才课程体系

1.开设法律职业道德伦理类课程

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学专业导论》《法律职业伦理》等专业必修课,加大对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培养力度,为实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性设计“职业伦理理论学习+导诉见习”的一体化课程运行模式,丰富了由双师型教师、检察官、监察员、律师、法官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为培育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提供平台保障。

2.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拓展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育人贯穿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法学理论课程及实践类课程两个模块探索课程思政的创新元素。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化法学专业知识教育,将中国司法改革最新成果、法治实践生动案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实践类课程中,根据法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设置了法庭教学、诊所教学、案例教学系列课程以及以检索技能训练、法律逻辑推理技能训练、司法文书写作训练为主要培训内容的专业技能训练系列课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解决司法实务问题的实践能力。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依然需要进一加强

1.加强教师队伍内涵建设

学院生师比接近21:1,高于《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的17:1 的要求。同时,教师科研能力及教研主动性有待提高,课件建设质量及层次不高。

2.缺乏专门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

实践教学对于法学专业的重要性体现在法学专业国家质量标准中,没有专门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难以有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二)课程建设及教研项目申报质量不佳

本学年,学院五门课程申报了校级一流课程,1个项目申报省级教研课题,因申报材料等原因均未获批,学院应当吸取教训,帮助老师找到差距,明确整改方向,例如加强课程申报、项目申报培训,开展多轮教学研讨和经验分享交流会,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开展实实在在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

(三)学生竞赛工作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

本年度,学院有16项课题申报了黑龙江省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终因申报时间、申报技术以及与管理部门沟通等问题,仅成功申报6项,0项入围复赛。接下来,学院将吸取教训,加强沟通与竞赛管理工作的指导,规范备案、组织、申报、初审等操作流程,扩大文书类竞赛、论辩类竞赛参赛范围,逐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总体水平。

上一条:知识产权管理微专业招生简章
下一条:法学院2024年双师型教师认定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