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简介 | 专业建设 | 师资队伍 | 教学工作 | 科学研究 | 实践教学中心 | 党建园地 | 招生就业 | 学工之窗 | 规章制度 |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师资队伍>>特聘教授>>正文
 

姚建宗
2015-04-23 19:48  

现任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吉林大学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1966年生于四川通江 19897 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77 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27月起在吉林大学法学院任教,19949月晋升为讲师,19989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5月被评聘为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2008年当选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

主要兼职:

 

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法学会审判理论研究会理事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吉林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吉林省法学会副会长

 

长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法理学、法政治学和法律社会学。

 

荣誉和奖励情况:

 

2010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任首席专家;

 

20094月第一届吉林大学匡亚   明特聘教授

 

2008年《法治生态环境》荣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08年被评为全国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最佳宣讲奖;

 

2006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确定的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6年获中国法学会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得资助;

 

2005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和吉林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412月,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吉林大学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00412月,法学理论教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03年,《生活的场景与法治的向度》,司法部2002年法学教材和法学科研优秀成果奖优秀奖;

 

2001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20017月,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4月,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1月,《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获吉林省第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200112月,《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倾向》,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200112日,《法治与良知》,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200112日,《法治的多重视界》,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二等奖;

 

2000127日,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项目奖励;

 

2000719日,被评为东北地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1998—2000年度优秀编辑;

 

20003月,《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优秀奖(最高奖);

 

199912月,《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六次优秀著作奖专著优秀奖(最高奖);

 

19991130日,中国法学会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1999814日,《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1998年度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一等奖;

 

199812月,《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法学论文二等奖;

 

19981月,《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199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特等奖;

 

19981月,《法律制度构造论》,吉林大学199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

 

199812月,因八五以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成绩显著而获奖;

 

19961月,《法治经济解析》,吉林大学第四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

 

199311月,《略谈法的价值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最根本价值》,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三次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

 

主要著作:

 

专著 

 

1.《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专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法治的生态环境》(专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美国法律与发展研究述评》(专著) 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译著 

 

1.《罗尔斯》(与高申春合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与孙世彦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编著 

 

1.《法理问题之初步体认》(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法理学与部门法哲学理论研究》(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

 

4.《法理学》(新世纪法学创新教材大系 )(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法律思想的律动》当代法学名家讲演录(第二辑)(主编)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参编 

 

1.郑成良主编:《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任副主编;

 

2.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参编第71011章;

 

3.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月版,参编第1629章。

 

主要论文 

 

1.《中国社会主义法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法学》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6年第4期转载;

 

2.《理念·信仰·法治》,《检察日报》19961125理论新苑

 

3.《学术自信、学术宽容及其他》,《湘江法律评论》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4.《论法律义务的结构、特征与功能》,《长白论丛》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0期存目;

 

5.《法律行为本体论论纲》,《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6.《法律效力论纲》,《法商研究》1996年第4期;

 

7.《时代要求的理性选择:财产权的平等法律保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增刊);

 

8.《法律制度构造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1期转载;

 

9.《法的哲学理解》,《长白论丛》1997年第1期;

 

10.《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检察日报》1997428理论新苑论点摘登,《新华文摘》1997年第6期存目;《新华文摘》1997年第8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7年第6期转载;

 

11.《制度、法律与经济发展:一个初步分析》,《法制现代化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论法律移植》,《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三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为法哲学申辩:法哲学研究提纲》,《法律科学》1998年第1期;

 

14.《法哲学批判与批判的法哲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4期存目,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4期转载;

 

15.《法律与发展研究:一个待开拓的领域》,《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6.《转换维度 拓宽视野——法学研究方法论变革》,《世纪论评》1998年第2期;

 

17.《中国法学研究的方法论缺陷及其校正》,《社会科学报》1998820日;

 

18.《美国的法律与发展研究》,《法制现代化研究》(第四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中国法理学二十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12期转载;

 

20.《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倾向》,《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7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4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21.《科学批判与法哲学的发展》,《法学》199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9年第8期转载;

 

22.《如何进行法理学思考》,《湘江法律评论》(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法治的人性立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4.《国外政治发展研究述评》,《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00年第3期转载;

 

25.《法治的人生态度》,《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6期存目;

 

26.《法治的多重视界》,《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4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转载;

 

27.《生活的场景与法治的向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3期转载(卡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7期转载;

 

28.《法治的人文关怀》,《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9.《法治与良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9期转载;

 

30.《法治的审美旨趣与美学意境》,《法学》2000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0年第10期转载;

 

31.《法治:符号、仪式及其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2.《法治与公共话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3期转载;《光明日报》2001313论点摘编摘登;

 

33.《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我国司法官遴选:基本认识与框架设计思路》,《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2期;

 

34.《权利礼让 法律先行》,《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11010日;

 

35.《权利的神圣卑劣》,《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11031日;

 

36.《游戏规则约束不了制定者?》,《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11121日;

 

37.《受教育权的艰难选择》,《方圆》200112期;

 

38.《排队与法治》,《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11212日;

 

39.《面向新世纪的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高教研究与实践》20011期;

 

40.《略论我国法学教材建设的个性化改革》,《高教研究与实践》20021期;

 

41.《略论法治建设中的程序优先理念与制度》,《安徽法学法律评论》20031期;

 

42.《法治:何处热闹何处寂寥》,《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315日;

 

43.《君子小人并重的法治》,《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035日;

 

44.《法盲》,载《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2123日;

 

45.《纳税人意识》,载《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219日;

 

46.《有的法治》,《检察日报 》法治评论周刊2000329日;

 

47.《尊重规则》,《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0216日;

 

48.《生活与法治》,《检察日报》法治评论周刊200031日;

 

49.《权利思维的另一面》,《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2期;

 

50.中国法律哲学的立场和使命——评   邓正来教授《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河北法学》 2007年第1期;

 

5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引领法学研究》,《法学论坛》2007年第3期;

 

52.《 法律生活的哲学观照:法哲学的智慧》,《 北方法学》2007年第3期;

 

53.《主题变奏:中国法学在路上——以法理学为视角的观察》,《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7年第7 期;

 

54.《 法律传统论纲》,《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9期;

 

5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认真对待人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9期;

 

56.《开放的学术论坛与自由的思想殿堂:对我国法学学术刊物的功能期待——为《法制与社会发展》创刊十周年而作》,《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2

 

57.《暂住证的是与非》,《 检察日报 》2003114日;

 

58.《 宣誓的意义 》,《检察日报》 2003121日 ;

 

59.《法律如何才职业?》,《 检察日报》 2003128日;

 

60.《社会宽容乃民众之福》,《检察日报》 2003218日;

 

61.《法律家长主义当休》,《检察日报》 2003225日 ;

 

62.《宪法诉讼还没到来 》,《检察日报》 200334日;

 

63.《和谐司法:美艳背后的八点隐忧》,《检察日报》 200844日;

 

64.《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中国纪检监察报》 2008616日;

 

65.《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到法律权利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77日;

 

66.《法律的政治逻辑阐释》,《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67.《论法律与政治的共生:法律政治学导论》,《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07期;

 

68.《新兴权利论纲》,《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03

 

主要学术观点 

 

1.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利益,传统法学观点认定的法律关系客体实际上不过是客体物,即客体的具体的物化形态与载体。

 

2. 法的调整对象确切地说乃是社会利益关系,而不是笼统讲的一般的社会关系。

 

3. 法律行为乃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为一事实判断。传统法学理论将法律行为的事实性质判断与责任判断混淆了。从理论本身的逻辑来看,有意义的法律行为理论对传统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理论、我国民法中的法律行为理论和刑法中的犯罪及犯罪构成理论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

 

4. 法律效力乃是由法的合法性所生成的法律对社会成员的规范压力与规范动力。

 

5. 法律应当平等地保护合法的财产权,不仅合法的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且,合法的私有财产同样神圣不可侵犯。

 

6. 法乃是人所不可避免地选择的一种生存式样与生活方式。

 

7. 法哲学就是对人的必然的法的生存式样与生活方式的根据和理由,即其合法性的探求,它以法的理念及其现实化运动为对象。

 

8. 法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在实践上也具有批判的功能;前者指向法哲学内部,是法哲学的理论批判或自我批判;后者指向法哲学外部,是法哲学的实践批判或对象性批判。

 

9. 对法的宗教般虔诚的信仰,乃是法治真正的精神意蕴。

 

10. 法律制度是以一个中心(核心)法范畴为"晶核",围绕这一"晶核",法律目的,法律政策,法律价值,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法律标准,法律技术,法律精神等多种法的要素和成份相互联结,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型法律实体装置。

 

11.认识和理解法治应从多重视角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中对法治进行化简与提纯不利于法治的实践推进,对于法治的认识和理解应进行必要的复杂化还原。

 

12.法治必须立足于现实的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展开,其基本向度乃是朝向真实的个人的。

 

13. 法治的人性立场体现为在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的"小人假定"""大于""),在人们的私人生活领域的"君子假定"""大于"")。

 

14. 法治的人生态度体现为保守主义、悲观主义、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多重色彩。

 

15. 法治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对现实的,具体的人特别是个体的人的基本人权的确认与保障。

 

16. 法治的审美旨趣乃是追求情、理与法的和谐统一,而其所达到的美学意境始终只是一种残缺的美。

 

17. 法治的推行要求社会活动主体形成与法治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基于法律并以对法律的忠诚为核心的法治良知,这是法治之生成与发展的社会心理与道德基础。

 

18.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行,不仅应当关注物质的规范、制度与组织的完善,更要特别关注建构相应的社会公共话语,并以此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体健康的法治心态与法治情感、法治精神与法治的思维方式。

关闭窗口

wow gold sale shop here,wow gold,buy wow gold,cheap wow gold,the world of wacraft gold store in the world.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